著名书法家文忠轩主郑玄鲲:艺术是“水”书法是“雪”雪有独特花纹又能溶于水
admin - 2022年7月28日原标题:著名书法家文忠轩主郑玄鲲:艺术是“水”书法是“雪”雪有独特花纹又能溶于水
郑玄鲲,名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当代著名书法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内理事;国际注册美术师;北京市民革中山书画社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2005年,由澳门特区政府行政长官何厚铧特首,亲颁“澳门林则徐纪念馆”荣誉顾问。
2017年,书法作品参加巴拿马世界万国愽览会,获艺术产业世界华人精英功就奖。
2018年,书法作品,被美国邮政集团选中,邮票上的艺术名家,印成国礼世界珍邮“邮册,全球发行。
郑玄鲲书法风格犹劲,上迄两汉,承魏晋,继承古法,创新书风,书写形式多变,作品被海内外知名企业,及友人认可并赏识。郑林书法作品被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作为对海外和统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进行书法交流的赠送。同时代表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出访海内外,书写民族英雄林则徐语录座右铭,进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书法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学习书法必须沿袭着传统方向而行。书法是哲学艺术,具有抽象性,但决不是抽象艺术,我反对把书法说成“抽象符号”、“抽象造型”等。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的书法,与中国的传统书论不合。在中国的书论中有很多关于书法形象性的理论,比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奔雷坠石”、“屋漏痕”、“锥划沙”等。那么书法是什么呢?是形象的抽象――可以唤起人的想象;是抽象的形象――可以唤起形象的联想。决非西方和现代抽象理论所能解释。
书法朦胧而鲜活,泛义而凝定,百怪千奇,瞬息万变,可以任人“浮想联翩”。而外国人那种是“铁片子一拧,绳子头一绕,谁也不敢吭声,因为怕人说你不懂艺术。”其实都是唬人。王维有句诗,叫“艳色天下垂”。他是写西施的,意思是艳丽天下都珍重,说白了,就是漂亮美丽的大家都爱看,别拿着不懂说事。西方根本没有中国书法那种鲜活的、丰富的形象感染力。书法把蕴藏在个人身心里的情感化作一种有形有色,有歌有韵,有极大震撼力的结晶体。在书法抽象多变的线条中,积淀着、凝结着、跃动着生命。每个字都是一个“生命单位”。
中国传统把书法中的“抽象”叫“意”。中国艺术史上的“写意”一词十分重要,是一个独特的审美概念。书法中的线条是在抒写书家的感情韵律和心声。自张芝以后,经典的书法都是与文学的结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恰恰是西方抽象派所不懂的。对抽象派来说,没有文学的规范,而书法的传统,总是不能离开文学,强调字型与神采的统一,书势与文学的统一。只有二者合一,“合情调于纸上”的时候,才会出现精品力作。书法的功能是“形其哀乐”,书法的本质不是抽象。草书是公认的最为抽象的线条了,而乾隆在评价怀素狂草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很有意味也很说明问题。他说:“云中龙爪不模糊!”
书写一个音、形、义通体的汉字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不曾中断是一个奇迹。书法用毛笔书写汉字,实用的汉字书写赋予了艺术的特质,映照书写者的人格魅力,以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特性在中华民族的每个人心中打下深深烙印。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书法和其他的任何艺术一样强调人文主体精神,弘扬人的生命,赋予社会整体的时代精神和审美主流意识,它继承与发展了中华文化的核心。
书法艺术对中华文化起到传承历史、传播文明、延续文化的作用,在中华文明世界范围传播时,书法起到了对外交流、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作用。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它全面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中国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习俗,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个人来说,书法具有实用功能,它记事传意,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书法更是一门艺术,它满足人们修身养性、调节情感的需要。书法学习能提高人的创造力,书法创作能最大限度自我确认,书法活动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书法具有教化功能,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满足人们对审美和精神生活丰富的需要;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有重要的关联,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书法讲求“不激不厉”,“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思想价值观,它的“中庸和谐”“整体思想”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书法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汉字书写艺术,它的经典性和唯一性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能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
著名艺术家法籍华人熊秉明先生这样评价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前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在中国,书法是艺中之艺”,“书法和人类文化一样是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季羡林先生将书法、京剧和周易称为中华之国粹。许许多多的艺术家、政治家和学者无不道出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发自肺腑的喜爱。他们对书法的评价真实地反映出书法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云中龙爪”,就是中国草书抽象性的说明。但它“不模糊”,又有确实的形象在,故与西方不同。这是很高明的一句话。它来自康熙年间关于诗的一场辩论。“钱塘洪日方思升,久于新城(王渔洋)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渔洋)宅论诗。日方思疾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日方思乃服。”首尾爪角无不具,是自然主义。首尾爪角一不具,是抽象主义。只有“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才是中国艺术,“介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艺术。诗如此,书亦然。故“云中龙爪不模糊”,说成是整个中国艺术的概括,都不过分。
我们当然会赞叹古希腊,古罗马那些雕塑“大卫”、“思想者”“掷铁饼者”。(这些名字就不太艺术,朱元璋落难时,在破庙里一个老乞丐给他一碗残汤剩饭,他吃着很好吃,问他是什么东西,老乞丐顺嘴就可以起出个名字叫“珍珠翡翠白玉汤”)西方雕塑中精确的骨骼和隆起的肌肉。然而如果拿它与汉霍去病墓前那几尊稍加斧凿便浑然天成的动物雕像比,你就可以得出哪个民族更懂艺术。
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如果追根溯源,你可以从河姆渡的陶器上看到,可以从商周的铜鼎上寻到,可以从龙门石窟的佛像上找到,可以从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中悟到。
对书法影响和制约最久最大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儒家主要是仁义、忠恕和中庸之道,肯定自然美,强调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强调美善二者的统一。道家强调超功利的无为,主张“返璞归真”,讲究浪漫主义,认为审美应与实用分开,人不应刻意追求与功利结合在一起的美和满足生理上的快感。真正的美应是顺应自然、不受外界束缚而进入自由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样的艺术审美观比儒家深刻,因此对后世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达到道家的这种境界,有两个必备条件,一要有闲,二要有钱。
关于艺术家与金钱,我不反对书法家走市场,书法家应与市场结合,但是书法家应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保持距离。《菜根谭》中说得好:“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者,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所以要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必须有丰厚的学养,充足的时间,散淡的心境,挑剔的眼光。书法家要是一个悠闲的职业。一幅字现在的价格不能说明它将来的真正价值,一个书家的职位也不能成为他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
世界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硬笔、计算机的全面普及使用,毛笔从书写工具的主导地位完全退出到次要地位,日常的毛笔书写成为了少数书法家使用的专门活动,从事书法活动的人群迅速萎缩,书法艺术广泛的社会基础迅速失去,中国书法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书法的背景缺失,渐趋边缘化,使书法的发展不由得面临尴尬的局面。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与艺术、哲学和文学等有极其重要的关联,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丰富的内涵。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使书法的地位降之又降。人们对书法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认为书法是“阳春白雪”,绝对高雅的艺术,过高地看待书法,心理上与书法产生隔离;另一方面,对书法的看法过于庸俗化,认为书法就是写字,使之下降为表演或谋取利益的手段。书法文化的缺失表现在,书法家仅为书法面书法,除了表现技巧,作品缺乏诗意、缺乏境界,书法作品内涵渐趋单薄。
为什么说有人是写字匠,他为了生活写字,别人让写什么就写什么,别人让怎么写就怎么写。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认为,有经济上的自主权才谈得上人格独立,才谈得上思想自由。鲁迅这篇文中的一句名言是“金钱是培育花朵的粪土”。金钱本身是粪土,但是没有它不行,一朵花要依靠它长起来。但粪土永远不是花和果实。真正的艺术家是不想成名和享受的,所要的只是伟大,艺术和真理一样,永远不能穷尽,也就是说天底下所有的艺术家最后都停留在走向艺术的半路上,他们是一批在常人眼中看来有心智欠缺的人。而他们内心有一颗火种,而这颗传承文明的火种,往往是燃烧自己。
概括说来,体现于书法中上述两家的共同的美学观念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简约为美,气韵为美,中和为美。
简约为美。即“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这是大多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如京剧:舞台上不设布景;除了必要时放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之外,也没有多少道具和布景。因此演员开门不见门,坐车不见车,牵马不见马。不似中恰有真似;虚假处正是逼真。谁能说这不是真正的艺术!书法更是简单到只有黑白,只有点线,但是能够点画生情,形外有意,风流韵致。唐朝张怀瓘在《文字论》一文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用文字表达一个意思,须要几个词或几句话;而书法呢,写出一个字便能流露出作者的心灵,它真实得到了简易的真谛。
气韵为美。在古代书论中,气常指形势、气格、气骨、气象,指的都是作品具有活跃的精神姿致,那是书法致美的一个基本因素。王羲之在一篇专论笔势的文章中说,书法“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韵有别于气,本指和谐悦耳的声音。韵用于书法,指制品的点画、字、行搭配恰当、布置停匀,形成和谐、美观、有力感、韵律感的整体。书法之美是气、韵二者的化合物。如果说,气即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穷变态于毫端”,那么韵则是他在下一句所说的“合情调于纸上”。气韵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十分推崇书法气韵之美。他在《艺概.书概》一书中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他又进一步论及书法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大意为:书法的气韵应是个人心灵的表现。否则作品即使幸免于薄浊,也只不过是别人的写照而已。
中和为美。中和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在文艺创作方面,中和之美的一般含义是抒发感情要有所节制,和谐、适度地处理艺术家的情意与物境、情境的关系。它追求的是艺术作品中主体与客体两相契合而成的意境。中和不是平淡,书法是人的心境的流露,中国养生学讲究静养,“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效是时间……”。因此书法反对“粗、野、狂、俗”。那不是美,是丑书。
书法中的奔放是率意的放纵,但是能纵能收;是求奇履险,但又能化险为夷。如明末清初的王铎,他自己说他的字是“掀起脚,打筋斗,驾云雾向空中行。”最后又把他们一个个擒回来,经过抗争、扭结生成纷纭错落、疾闪飞动之势的中和。再如郑板桥的书法,人们叫他是“乱石铺街”,书中行书、隶书、草书杂出,但杂而不乱,变化而不突兀,寓不整齐于和谐之妙趣中。就像参加奥运会,体操规则是确定的,这就如传统,在这个规则中每个根据个人的素质水平,仍然可以作出不断出新的“惊险”动作,但是规定动作是不可不作的,就是差法、问题等。
在现今的中小学教育中,书法的教育两个现象非常明显,一是教育的不完整,一是书法教育的不普及。前者来看,书法教育重点在小学阶段,仅作为正规学校课程以外的业余培训项目,就培训机构而言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规模大小不一,师资参差不齐,教学体系尚待完善,甚至部分机构重追求效益而轻教学质量,给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后者来看,部分中小学在课程上设置了一门书法,但家长和教师更关注升学率的高低,重点关注语数英的教育,书法因与升学率无关而靠边站,故虽有书法课,但不是因为师资不足而简省,就是被其他课程挤兑,成为少之又少,可有可无的门面课。
把书法教学提高到战略性高度上来,使之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把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国粹来精心保护和发扬,加大对书法艺术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快建设书法文物保护单位和书法研究机构,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国学功底、热爱传统艺术的文化精英,健全文化机制,从教学体制上推动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是抓好书法教育,改变长期以来“重西学,轻国学,重外语,轻国语”的倾向。在中小学把书法教育纳入到综合素质的教育上来,结合汉语教育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运用能力,培养对书法的浓厚兴趣,涵养学生在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在国内中小学中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学校进行试点学习书法,建立模式和样板,逐步推广。
第二是把书法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内容中,从提升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和发挥书法修身养性功能的角度出发,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和实践书法,从而带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培
第三是扩大对外交流,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从普及汉语入手,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学习书法,选择具有优势的孔子学院进行重点书法教育,建立起教学模块,形成示范点,进而大面积推广。让世界上更多的民众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运用新科技手段,不断促进书法知识的普及和书法技能的提高。笔墨纸砚尽可能应需而制,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改良,对书法创作出精品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其二是以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为试点,打造一批书法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多媒体教育平台,进行研发和推广,形成一个巨大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建立一套合乎各种界别、各个层次人员进行书法学习的弹性机制,学员不论在哪里只要进入教育系统平台就可以不限时间、地点选择性的学习书法,以此为基础,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发表评论